碳中和新能源研究院举行建设与发展座谈会

发布者:公晓丽发布时间:2022-05-24浏览次数:765

5月24日下午,杭电科研处王洪波、何宏、肖凤军和郭春伟一行四人到碳中和新能源研究院进行交流指导。为此举行了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座谈会。本次座谈会围绕严院长致欢迎辞、科研处老师指导和经验分享以及提问/回答交流互动三个环节,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座谈会,会议采用网络和现场同时进行的模式。

        会议开始时,严文生院长首先向科研处各位老师、研究院在场到会老师、同学以及线上参会的老师们表达谢意;而后严院长为大家比喻阐明,研究院现在“就像端午节的龙舟”,若想成功,除了“各老师相互协调之外”,还要“清晰地知道我们的目的地”,因此研究院需要科研处老师来为大家指导方向。严院长由此向大家表达了此次座谈会的重要主题,并希望各位老师同学们都能从中获益。

        致辞过后,首先由科研处何宏副处长向各位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。何处长从“平台是什么?”、“平台为了谁?”、“平台怎么建?”以及“建了怎么干?”四个方面为碳中和研究院的团队建设与发展提了出宝贵建议。

“平台是什么?”对此何处长从科研工作的四大要素,“项目”、“人才”、“机制”、“平台”说起:“平台”不是具体的“物”,而是有共同目标的“团队”;而有人却不代表有“团队”,有战斗力的“人才”才是最重要的;而“团队”或者说“平台”则必须要重视“项目”才能够发展;而如果没有很好的内部管理“机制”,那团队的归属感就不会强。何处长认为研究院一定要做这四大要素的协调与统一工作。

“平台为了谁?”或者说为什么要有平台,何处长自己的感悟是,单打独斗式的科研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,适应不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了。科研一定要有人来支撑,每个人都要希望自己在“平台”之上有更好的发展;大项目大成果,几乎都不是个人的结果。每个人都需要融入到团队中,有荣誉共同体的理念,一起做有规划、有用、有组织的科研,并且一定要能落实到产业化,以此来反哺科研的进程,并保证团队与个人的健康持续发展,保持研究院的战斗力与活力。

“平台怎么建?”对于这个问题,何处长提议,研究院可以参照和借鉴以往成功的典型案例,或者说代表性的平台,与相关人员交流,学习经验。当团队平台建设到一定程度后,代表性的产出几乎是自然的、理所应当的;至此团队得到发展、团队老师们得到发展以及产业也得到发展,这便是平台与团队老师个人的非常好的互动。除此之外,团队还应该扩展学术圈,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,也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的支持;得到支持后,研究院也应该努力做出成果产出,以回报支持,形成良性循环。

“建了怎么干?”何处长认为,一定要跟着学校的科研重点方向走,了解相关科研导向、制度规划、进度安排以及时间节点等,与科研处互动,扩大信息搜集能力,做事有计划性;及时评估,聚焦项目,项目为王,实干为要。

    在何处长分享完宝贵的经验之后,王洪波副处长则以交流讨论的形式,把自己的经验向大家娓娓道来。王处长提到了正在建设的一系列重要、重点的实验室或者研究平台,阐明了现在碳中和团队的一些优势,并再次强调了团队建设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,鼓励碳中和团队健康努力发展,希望大家有劲往一处使。王处长建议,与企业的合作最好是长期的、持续性的。

此外,王处长也向在座的老师们了解目前的工作现状,鼓励老师们多申报奖励或项目,多多积累经验。各位老师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,与王处长进就研究现状、研究方向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了交流。之后,电子信息学院尹川副院长来到会场,继续与大家就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的交流。团队还向科研处的各位老师展示了团队网站,说明了团队目前的结构以及研究方向,表明研究院目前的研究和合作是明确的、清晰的,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团队。

    最后,团队老师和科研处老师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,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,对研究院的未来以及个人的发展、课题安排等进行了深远的讨论;本次会议无论是线上和线下在座的老师和同学,都积极地参与到座谈会当中,受益无穷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唐璇季撰稿兼摄影)